沈陽師范學院輝煌而曲折的發展歷程
沈陽師范大學隸屬于遼寧省人民政府,是一所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9大學科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為東北教育學院。先后“五更校名,六易校址”,辦學歷程曲折而坎坷。直至世紀之初,學校整體搬遷新校園,2002年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沈陽師范學院與遼寧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沈陽師范大學,學校進入了內涵發展的新階段。
建國以前,由于東北地區長期受到殖民統治,雖然在1945年抗戰結束,但不久就爆發了解放戰爭,致使全東北的高等教育幾乎處于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東北高等院?;咎幱谵k訓練班的狀態,1951年~1952年,根據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國家對舊中國的教育和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調整和改造,調整一批老式高等院校,建立一批新式社會主義高等院校。東北教育學院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了。
東北教育學院(1951年 沈陽)
1951年3月12日,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簽發了第178號文件,決定創辦東北教師學院。同年4月,改稱為東北教育學院。同年5月21日,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下發了《為批準成立東北教育學院并任命董純才、吳伯簫為正副院長》(東政人字111號文件),正是批準成立東北教育學院,院長由當時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長董純才兼任,副院長由著名文學家吳伯簫擔任。校址設在沈陽市皇姑區崇山西路二段,后于1952年遷至皇姑區維德街。
學院于1951年6月至1952年1月和1952年3月至1952年9月,招收兩期訓練班,主要學員為東北各省市中學校長、教導主任及有培養為行政領導干部前途的教師共計400人,并在畢業前分別到東北各地中學開展了教育普查和研究,為東北地區初等教育的發展和提高作出了貢獻。
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調整后,1953年5月15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下達了《關于調整、整頓東北區師范??茖W校的指示》,將遼東、遼西、沈陽、旅大、吉林、松江、黑龍江等七所示范??茖W校調整合并為三所院校,即東北教育學院、哈爾濱師范??茖W校及大連師范??茖W校。東北教育學院除開辦中等學校行政領導干部訓練班外,設置了中國語文、歷史、俄文、美術等四個專修科。 5月29日,國家政務院第180次政務工作會議批準決定:沈陽師范??茖W校和東北教育學院合并,改名為沈陽師范學院。6月12日,正式下達文件任命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車向忱兼任東北教育學院院長,學院由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直接領導。
1953年8月,學院中文、歷史、俄文實現科改系,并進一步規范了教學秩序,確定了“為培養初級中學、初級師范、業余中學初中班各科教師及初級中等技術學校的普通課教師”,學制為兩年。教師增加到7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各科都擁有一批具有一定學術水平和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學生增加為632人,形成了短訓班與專修班并存的局面,為以后學院向本科發展,多層次辦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3年9月2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轉發中央教育部通知:為統一師范院校名稱,決定將東北教育學院更名為沈陽師范學院。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校名。9月20日,舉行更名大會,沈陽師范學院正式成立。院長由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車向忱兼任,副校長由吳伯簫擔任,并兼任黨總支書記。
沈陽師范學院(1953年 沈陽)
1954年2月,吳伯簫同志調任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為加強對學院工作的領導,松江省教育廳廳長唐景陽同志被任命為學院副院長。5月,第一屆沈陽師范學院院務委員會成立。委員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及各種專門委員會,由院長、副院長及20名系、科主任和處、室、館負責人組成,實行院長負責制度,為院長的咨詢機構。與此同時,學院進一步制定了《沈陽師范學院暫行章程》,《沈陽師范學院各處室工作條例》等等,完備了各項規章制度。學院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學習蘇聯”的號召,確定了學習蘇聯經驗和面向中學教學實際作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教學改革,重新設置了機構,科以下設立了教學組,公共課由教研室承擔,設置了教育學、心理學、政治課、體育課四個教學組,并實現了歷史??飘厴I生到中學開展五周的教育實習,并與全省各地中學建立了固定的聯系。1955年9月,學校設立了附屬中學,當年招收了初一、高一的學生。
為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1953年全國高等教育師范教育會議精神,“有計劃、有準備地予以大力發展”。從1954~1955學年開始,學院把中文、歷史、俄文三個科擴充為系,并增招了本科生,新建了數學專修科。當年招生本科生198名,??粕鸀?/span>428名,在校生達到954人。1955年9月,學院增設了政治教育專修科,1956年1月,經教育部批準,學院成立俄語研究班,當年從俄語本科畢業生中招收學生22名,學習期限為2年。
這一時期,學院教師隊伍不斷擴大,1955年達到149人,1956年增加到16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講師30人、教員39人、助教85人。館藏圖書達到25萬冊,其中收藏了豐富的古典書籍、重要歷史文獻及俄、英、日、德、法文等書籍。課程設置分為四個方面:教育課程、馬列主義基本理論課、專業課程、教育實習和見習等四個組成部分。直接使用蘇聯教材4種,參照編寫教材18種。其中,中文系冉欲達、李承烈等編寫的《文藝學概論》、張震澤、韓梅岑等編寫的《周代文學作品選》、高擎州、趙恒昌等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系王榮堂編寫的《世界近代史》等等,在當時全國高等學校中產生了一定影響。到1956年,學院設有中文、歷史、外語、政教、數學、物理、美術等七個系科,并設有馬列主義教研室、教育教研室、體育教研室,函授處,學院設置研究部,并出版學術刊物《教學研究集刊》。
1956~1957學年是沈陽師范學院大發展的一年,學院增設了物理專修科,設置了外語系,學院年招新生1315名,在校生達到了2163名,教師達到208名。到1958年,在校生達到2831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高等學府。
1958年7月,中共遼寧省委和省人委決定,成立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由沈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歷史系、外語系的英語專業、數學系、物理系與東北財經學院、沈陽俄文??茖W校的部分組建而成。沈陽師范學院圖畫課師生調給魯迅美術??茖W校,函授教育調出,單獨成立遼寧函授學院,1962年遷往安東(丹東),改名為遼寧函授學院。調整后的學院損失了實力最強的中文和歷史系,以及大量的珍貴圖書、教學設備、館藏文物等,學生僅剩152人。學院的政教系、外語系的俄語專業、教育教研室的全部教師和中文系、歷史系的部分教師以及學院的部分干部保留下來。同時沈陽教師進修學院并入沈陽師范學院,學院主管部門由原來的東北人民政府改為沈陽市委文教部和沈陽市教育局。
1958年9月,張萃中、任炳麟為學院黨政領導,在原有學院基礎上,重新組建了9個系、10個專業、三個直屬教研室。當年實現招生772人,在校生達到924人。1958年-1960年,學院在建制上仍然設置9個系:中文、政教、歷史、俄語、數學、政治、地理、化學、生物,1962年,學院根據實際,調整成為5個系6個專業:中文、歷史、外語(英語、俄語)、數學、政治系。
1958年以后,在全國大躍進的形勢下,全院參加生產勞動過多,嚴重打亂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工作秩序。學校的教學質量有所下降1958年-1961年間,全院師生共經歷各類運動9次,停課100余天。
1961年7月,教育部召開了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并出臺了《高教60條》,學院隸屬關系由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調整了領導班子,任炳麟任黨委書記,白潞任院長。學院不斷調整政策,在大的運動中注重甄別工作,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保護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并不斷調整教學計劃,提高了教學質量。
1962年,省委根據中央關于調整的方針,對省屬高校進行了布局調整,決定將沈陽師范學院以辦文科為主,停辦地理系,將歷史系全部并入遼寧大學,生物系并入遼寧師范學院,物理系和化學系并入錦州師范學院。同時將遼寧師范學院的英語專業和旅大師專的英語科并入我校。
學院占地面積由1959年9190平方米擴展到1964年成為三個校區共計17047平方米, 1964~1965年間,在校生從1164人發展到1283人,教職工從409人發展到498人,分設四個系五個專業,學制四年。
四、遼寧第一師范學院山區辦學時期與第四次創業
1965年3月17日,國務院批轉《高教部關于試辦工農半讀高等學校審批問題的請示》,全國各地掀起了半工(農)半讀運動。出于疏散城市人口的戰略考慮,遼寧省委要求沈陽師范學院到朝陽山區辦學,沈陽師范學院只好別離故園,搬遷到朝陽邊杖子公社姑營子大隊辦學。9月13日起,分兩批遷往朝陽。10月19日,學院舉行了遷校更名大會,學院正式更名為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由邢憲章擔任,院長繼續由白潞擔任。學院進入了艱苦創業和艱難的建設時期。
遼寧第一師范學院(1965年 朝陽)
學院在遷校過程中,學校師生士氣高昂,貫徹長期備戰,扎根山區的方針,逐漸在1600多畝的6個山頭、1面坡、6條大溝中建設了4萬多平米的建筑,并開展綠化荒山工作,建設梯田50畝,植樹造林285畝,栽培樹木215900株;建設了附屬幼兒園、附屬學校、附屬醫院等單位。全院教職員工378人,專業教師165人,1965年新招生334人,學生數達到1617人。圖書館面積2100平方米,總藏書226176冊。在陌生的荒山中建設了一所嶄新的十里校園。
學院確定了多種學制、多種形式的主要為半農半讀中學培養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辦學目標。擴大勞動教學,及兩年時間學習,兩年時間勞動,在教學方面采取“砍、刪、添”方式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逐步進行了改革,并積極開始辦了專修班、短訓班和函授教育,并當年實現了數學、中文教育兩個專業招生250人。
但好景不長,僅僅時隔一年,正當各項工作剛剛重新步入正軌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院教學受到了最嚴重的破壞。
1969年12月31日,省革委會決定撤銷錦州師范學院,并將該院的物理系、化學系調入遼寧第一師范學院,學院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工業基礎系和農業基礎系, 1973年7月,根據省革命委員會的指示精神,學院組建了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錦州分院,并將物理、化學兩個系調回錦州,與原錦州師范學院舊部在舊址上上建設了錦州分院,領導班子由軍代表李曉濤擔任,學院決定集中一年時間先對73級學生進行了大學預科教育,而后在轉入專業課程學習。
1973年-1976年,學院共招收了四屆工農兵學員。70年代初,學院根據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大搞開門辦學,安排教師到農村、礦區、城鎮中學及縣辦師范學校開展巡回輔導。開門辦學成為學院主要的辦學形式。并于1972年1月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地區開辦了在職中學教師培訓班,招收學員200名,開門辦學得到了教好的貫徹。1974年和1975年,先后奔赴沈陽和黑龍江海拉爾地區開門辦學。 1975年-1978年,學院在朝陽、錦州、赤峰、阜新等地區大規模、大面積辦教師進修班,為當地師資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貢獻。
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學院先后招收了七七、七八兩屆學生,迎來了學院的新生。
(一)恢復校名,輾轉遷校,艱苦辦學階段
粉碎“四人幫”后,遼寧省革委會決定將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遷回沈陽,恢復沈陽師范學院校名。學院領導關系確定為省、市共管,以市管為主,同時決定將“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錦州分院改為錦州師范學院。派何書九、饒浩、肖彥芳等組成遼寧第一師范學院搬遷調整組,于1978年10月13日進入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進行調整并組織搬遷工作。1978年10月中旬到11月16日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校師生共托運330節車皮,共搬運了1800噸辦學各種物資,12月9日,在新城子區興隆臺公社的臨時校址隆重召開了遷校慶祝大會。興隆臺校址面積較小,教室和宿舍僅10000平方米。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正常的教學工作難以保證。
沈陽師范學院(1978年 沈陽興隆臺)
1979年7月,遼寧省革委會決定將學院隸屬關系改為隸屬沈陽市領導,沈陽市第33中學改為沈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經過學院多次努力,積極爭取,終于在1980年暑期以后陸續遷到市區第33中學校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辦學條件。1982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沈陽師范學院隸屬關系由沈陽市人民政府管理劃歸為省政府管理,附屬中學與學院脫離關系,留給沈陽市。學校終于在久經流離失所之后穩定了下來。
1979年4月前后,學院撤消了原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革委會的領導體制。取消了原有的各組和各系領導小組,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調整了黨政各職能辦事部門。平反了冤假錯案104件,解決歷史積案53件。評議、晉升了一批教學、科研骨干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大膽選拔優秀知識分子進入各級領導班子,成立了6個系的黨總支和11個直屬黨支部,17個總支下屬支部,逐步形成了各級領導核心。學院進入全面恢復發展時期。
沈陽師范學院(1980年 沈陽)
1983年10月8日,沈陽師范學院在遼寧人民劇場舉行了建校30周年慶祝大會。會議總結了學院創辦30余年來上艱苦辦學歷程的寶貴經驗,學院初步確定了培養規模為3000―3500人,擬設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教育、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明確了學院的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中等教育師資,同時培養一定數量的高級人才。
(二)學院全面恢復與調整階段
學院大力加強教學工作,逐步深入地進行了教育教學改革。先后恢復和成立了物理系、教育系、化學系,并于1987年試辦社會學專業,填補了東北地區沒有社會學專業的空白。著手進行了教育教學改革,于1985年出臺了《沈陽師范學院關于教育改革的幾點意見》,1990年實施了《沈陽師范學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見》教學質量和水平具有較大提高。1992年,國家教委師范司在學院召開了全國高師數學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這是對學院教改工作的肯定和鞭策,對全院其他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學院不斷提高辦學層次。自1979年開始,招收中國古代文學、現代英語、教育和哲學四個專業的碩士學位研究生21名,學院自1978年至1990年,先后在中國古代文學、英語語言學、教學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心理學、中國教育史等12個專業招收了83名碩士研究生。1984年,學院取得了教學論碩士點碩士學位授予權,為研究生教育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省高教局審定,學院的教育學、中國古代文學、英國語言文學被評為省屬重點學科。1985年招收第一個留學生。
學校的科學研究和學術水平也有較大提高,以馬秋帆、李放等為代表的老一輩教授的學術水平在全國也是頗有影響的。為沈陽師范學院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教育科學研究所創辦的李放教授主編的《外國教育資料》、《教育叢刊》、高凌亭副研究員主編的《高師教育研究》以及研究所主辦的《遼寧高等教育研究》在全國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對遼寧省教育科學的研究、普及與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學院的教育科學的研究與發展,促進了學術交流。
中學的校址辦學嚴重限制和制約了學校的發展,學院自遷入之始就將擴大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作為重要工作。1985年學院新建總面積達6338.5平方米的圖書館開放使用。1982年起學院開始征地,擴大校園面積。1985年征地計劃得到了落實。學院在沈陽市于洪區黃山路12號征地45畝,于1988年8月竣工。同年,全院共完成10個基建項目,總面積達21000平方米,食堂、培訓樓、家屬住宅、鍋爐房等均交付使用。1990年9月,面積達10458平方米的數理外樓竣工并投入使用。
截至1989年,全院共有在校生2403人,其中本科生1982人,??粕?/span>398人,研究生23人;還有夜大、函授生1545人。建筑面積101327平方米,已擁有8個系,10個專業,均為本科四年制。學院已經成為學科院系比較齊全的高等師范院校。1989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委員、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到學院視察。
李鐵映對師范院校的教育改革、師范院校培養目標以及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問題作了重要講話
(三)學院全面發展階段
1991年6月18日,沈陽師范學院第五次黨員大會隆重召開,這次會議確立了“兩上一創”的奮斗目標,為學院在90年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上質量、上水平,經過七至九年的努力,使沈陽師范學院在國內相同類型、相近規模的學校中達到一流水平。并選舉產生了第五屆黨的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高歧清、于文明、祝爾家、張金城、沈炎、王常仕、段景實、張有志、張德祥為新一屆黨委委員;學院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進入90年代,學院轉變辦學指導思想,擴大辦學職能,調整教育結構,不斷深化教學、科研、管理體面的改革,各方面事業取得了較大發展。1992年,經過多年的積累,學院在深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向省教育廳申報了11個非師范專業。省教委于1993年3月下發文件,同意我院增設13個新專業,其中非師范專業11個,使學院專業數由原來的10個達到了22個。同年下半年,學院先后成立了昆蟲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從生物系、教育系中獨立出來,為處級建制。開拓性地正式成立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的建立,不僅填補了學院沒有非師范系部的空白,也使全院師生認識到以師范為本,同時辦好非師范專業是社會發展的必須趨勢,也是高等師范院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1993年6月3日,在藝術教研部的基礎上,學院成立了藝術系,結束了學院長期沒有藝術科系的歷史。不僅增加了1個學科門類,同時使整個專業布局更趨于合理。11月13日,學院向教委申報增設和調整旅游管理(本科)、應用心理學(本科)、貿易經濟(???/span>)3個非師范專業,并得到了省教委的批準。至此,學院已經初步形成了師范專業和非師范專業并存的結構體系。1995年11月經省教委批準,學院又增設了日語教育專業和日語(非師范類)方向,原設的美術教育專業??粕秊楸究?,法學專業拓寬出法學教育(師范類)方向,教育學專業拓寬出教育管理(師范類)方向。至此,學院設的專業實際已達24個,拓寬的專業方向共有4個,其中師范類專業(方向)和非師范類(方向)各有14個。1995年,教育技術系和法律系成立,原政治法律系改為政治經濟系。生物工程所、馬列教研部分別與生物系和政治經濟系合并。
1993年,沈陽師范學院在全國同層次46所高等師范學院中幾項指標的位置分別是:在校學生總數居第7位;教授數居第2位;副教授居第4位;學院藏書量居第7位;固定資產量居第4位;碩士授權點居第4位;1995年底,學院先后同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7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關系。國家公布的200所有權招收留學生院校中,師范院校只有5所,沈陽師范學院就是其中一所。
截至1995年初。學院教師職務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教授達到33人(不含延聘),副教授增加到117人,全院高、中、初級職務結構比例為3.6:4.0:2.4,教授占教師總數的8%,高級職務教師占教師總數的36%。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由3人增加到7人,在讀博士學位13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已達到103人,教師隊伍學歷層次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1991年至1995年,學院共發表科研論文1201篇,出版專(譯)著228部,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112項,獲市級以上獎勵29項,獲國家專利5項,通過省級鑒定8項,學院科研經費投入也逐年增加。涌現出來薛萬琦、張維平、董文、馬力等一批高水平的學者。
(四)跨越式發展階段
1996年3月27日―29日,中共沈陽師范學院第六次黨員大會勝利召開。 大會審議通過了黨委書記胡國有同志所做的《團結起來,開拓創新,為實現我院發展目標而奮斗》的黨委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新的一屆委員會,組成了書記胡國有,副書記王世昌、張德祥,委員張金城、段景實、趙大宇、林群、林書媛、李鐵君等九名同志的中共沈陽師范學院第六屆委員會。明確提出了學院未來的發展目標,即“九五”期間,按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益要求,將我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社會主義的師范學院,并力爭辦成師范大學;到2010年,要將我院辦成特色明顯有較大優勢的社會主義師范大學(簡稱“三高一大”)。這次大會為推進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今后十五年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沈陽師范學院(2000年 沈陽)
學院積極轉變辦學指導思想,擴大辦學職能,調整教育結構,不斷深化教學、科研、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學院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實力和水平穩步提高,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校本??粕?/span>5895人,碩士研究生75人,外國留學生100人,夜大函授學生3300人,總規模9300多人。設有19個系(分院)部,本科專業26個,涵蓋7個學科門類,高職專業5個。有高等教育學等13個碩士點,還具有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省級重點學科1個。
學院各項辦學指標已達到或超過了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標準。其中教學行政用房19萬平方米,可供12667人使用,學生宿舍10萬平方米,可供16667人使用;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為2200萬元;藏書(含音像軟件資料,下同)90萬冊;專任教師中高職稱比例已達到40%。
“九五”期間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布局進一步優化,專業分布趨于合理。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促進科研工作的開展,實現黨委提出的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教學與科研并重的要求,從根本上克服過去那種師范院校輕視科研,科研滯后教學的弊端。已經建立起了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銜接,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多功能、開放式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初步成為了教育、文、理、經、管、法、工等幾個學科門類共同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1996年12月,學院召開第二次師資工作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副院長趙大宇同志做的《面向21世紀建設一支高層次、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的報告,提出了今后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的總體目標,以“三五一”工程為主線,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定了《沈陽師范學院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及管理辦法》、《沈陽師范學院教師職務聘任辦法》,加大了人才引進的力度,制定了吸引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層次、職務職稱等有了較大提高。教職工人數達到1119人,其中專任教師561人,教授51人,占9.1%;副教授174人,占31%。教師中在崗和在讀博士47人,占8.4%;在崗和在讀碩士117人,占20.9%,較“九五”初期有了較大增長。
注重為基礎教育服務,加大了教學改革的力度。學院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通過深入開展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大討論,達成了共識,通過幾年來的教改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1996年啟動開展了師范生職業技能培訓與測試;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制改革,加強了“三三四”工程建設(即“三?!?、“三室”、“四中心”)。在完善“三制”(滾動制、淘汰制、試讀制)的基礎上,自97級本科學生開始,試行學年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確立了人才培養工作在學院一切工作中的首要地位,突出了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堅持了教學建設的優先地位,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院的永恒主題。努力改善教學條件,加大了經費投入,1997年至今,累計教學業務經費共投入7784.1萬元、教學設備費4369.18萬元,使得提高教學質量和適應招生規模擴大有了基本保證。進行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建立了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建立了激勵和約束機制。
科學研究和科技產業開發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拓寬了科研立項渠道,科研成果大幅度增長?!熬盼濉逼陂g(不含2000年)全院累積立項237項,科研經費總額為540萬元,其中國家級9項,省部委級達到39項。某些研究領域已步入學術前沿,在國內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產學研項目已達15項(其中有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歐盟?中國遼寧環境意識調查項目是我院科研史上一大突破)。累計共發表科研論文2077篇,(其中被SCI和EI 檢索的論文共31篇),出版專(譯)著227部,獲專利5項,有79項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其中有10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省政府獎勵,還有84項成果獲省級以上學會獎勵。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積極參與社會經濟建設,大力創建科技產業;加強了科研隊伍和科研機構的建設。
強化管理,深化改革,有力地保障了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完成。學院在“九五”期間多次進行了機關、后勤社會化改革以及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1999年實施了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改革后,機關各部、處、室由24個減為17個(含群團和紀檢),科級機構由53個減為21個,人員由169人減為107人。
沈陽師范學院(2001 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