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實現跨越式發展
面對狹小的中學校址和國家不斷擴招的形勢,學校早在1995年就果斷提出了建設新校園和更名師范大學的宏偉目標。1995年,學校成立了換建工作領導小組,將建設新校園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2000年11月,學院整體遷入新校園。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關于同意沈陽師范學院、遼寧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沈陽師范大學的通知》(教發函 [2002]62號)正式批準組建沈陽師范大學。經過51年的艱苦奮斗、創業創新,不屈不撓的沈師人終于步入了大學的建設之路?!包S河北大街253號”成為沈師人創業創新的新家園。
一、置換新校園,實現辦學空間和辦學條件跨越式發展
二、成功申辦師范大學,實現辦學層次的跨越式發展
三、兩院合并后,學校辦學實力大幅度提高
四、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展辦學功能,為師大的發展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一、置換新校園,實現辦學空間和辦學條件跨越式發展
“九五”伊始,學校黨委面對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敏銳地意識到高等育發展的難得機遇即將來臨,苦苦地尋找著發展之路。面對狹小的中學校址和國家不斷擴招的形勢,學校早在1995年就果斷提出了建設新校園和更名師范大學的宏偉目標。學院制定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辦學條件改善為保障”的戰略方針。緊緊抓住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家教育布局調整兩大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辦學實力和水平穩步提高,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學院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1.新校園建設
1995年,學校成立了換建工作領導小組,將建設新校園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1996年,學院作出決定,將原有校園轉讓,到沈陽近郊征地近千畝重新建設新校園,并組成專門的工作班子,積極開展工作。1997 年底,經過多方勘察,學院擬在沈陽市北郊101國道東側的于洪區四臺子村和新城子道義鎮郭七村開展征地。1998年 3月,學院正式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異地換建申請,同年5月,省政府下發文件同意異地建設新校園。1998年9月3日,學院與遼寧省消防局達成校區轉讓協議。11月4日,省政府下發《關于征地并向沈陽師范學院劃撥土地使用權的批復》。至此,學院順利完成了藝術分院校區的轉讓和新征市北郊土地1188畝的工作。
1999年3月,學院確定了東北建筑設計院的《新校園總體規劃方案》,6月份完成招標工作。10月11 日,學院與瑪莉藍國際實業有限公司達成校園轉讓協議,并于2000年1月順利獲得省政府批準。10月28日, 新校園一期工程建設27萬平方米建筑全部竣工。其中教學用房12.8萬平方米,體育行政及后勤供應用房5.2萬平方米,學生及服務用房9萬平方米,可容納14 650名學生。
2000年11月,學院整體遷入新校園。學校通過置換,校園實現占地83.3萬平方米(含合作伙伴提供的學生生活區用地),是置換前的6倍多。原有校舍(其中三分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危舊房)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換建后新校園校舍建筑面積為27萬平方米(含后勤社會化由合作伙伴投資興建的10萬平方米),是置換前的3倍。
2.新理念規劃
在國家撥款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建設改變辦學空間和條件不足的瓶頸,學校領導班子沒有等靠要,而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在盤活資產上下功夫、做文章。學??茖W規劃,大膽實踐,將新的辦學理念融入校園建設,實現了功能專門化、信息網絡化、后勤社會化,建設了融學術、藝術、生態、現代為一體的大學校園。
功能專門化。打破按院、系安排教學空間的傳統,采取功能分區辦法。如教室不再按系分配,由學校統一調配使用。 這樣做可資源共享,優化配置。新校區為副教授以上職稱和獲博士學位的教師配備了研究室,教授一人一間,副教授、博士兩人一間。研究室的設置解決了長期以來師生無討論交流研究場所的問題,不僅改善了教師教學研究條件,還為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提供了物質基礎。
信息網絡化。學校投入上千萬元,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校園網,學生公寓和教授研究室等教學教研用房都實現了電話網、電腦網、有線電視網“三網入室。建立了基礎教育網站和繼續教育網站。以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學校實現了一卡通,學生可網上選課、網上閱覽、持卡消費等。
二、成功申辦師范大學,實現辦學層次的跨越式發展
為實現第六次黨員大會提出的力爭將學院辦成師范大學的目標,1996年末,學院即開始著手準備更名工作,并正式向當時的省教委提交了請示報告。1997年6月16日——18日,學院黨委書記胡國有、院長張德祥等一行7人赴國家教委匯報學院更名工作,得到了國家教委的支持。1997年7月2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同意沈陽師范學院更名為“沈陽師范大學”,并報國家教委審批。2000年9月22日,省政府再次行文報請國家教育部批準組建沈陽師范大學。
經過長期的發展建設,沈陽師范學院與遼寧教育學院聯合組建沈陽師范大學的時機已經成熟。
2001年6月20日,遼寧省政府下發文件《關于沈陽師范學院與遼寧教育學院合并的通知》(遼政辦(2001] 42號)。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以及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結合遼寧省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將沈陽師范學院與遼寧教育學院合并并組建沈陽師范大學。7月22日——25日,以國家教育部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同志為組長的國家教育部院校設置專家組一行7人到學院檢查更名沈陽師范大學工作,對學院的各項工作,專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關于同意沈陽師范學院、遼寧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沈陽師范大學的通知》(教發函 [2002]62號)正式批準組建沈陽師范大學。經過51年的艱苦奮斗、創業創新,不屈不撓的沈師人終于步入了大學的建設之路。
三、兩院合并后,學校辦學實力大幅度提高
專業設置較為齊全,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布較廣。合并后,涵蓋了11個學科門類中的經濟、文、理、教育、工、法、管理等8個學科門類,26個專業均為本科并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確士研究生專業的8個學科門類中有2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師資隊伍力量較強。合并后兩院共有專任教師949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364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出人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含博士后和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人員) 60人,具有碩士學位175人。教師中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遼寧省優秀專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23人。另外,學院還聘請校外兼職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9人、碩土生導師29人。
辦學規模較大。合并后有各類學生13400余人,其中本??迫招I?/span>8527人,成人教育在校生4533人,碩士研究生近287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900余人,在讀外國留學生近120人。設有定點實習學校46所,教改實驗校4所,重點共建校7所。
辦學條件較好。建設新校區后,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合并后占地90.6萬平方米(不含家屬宿舍),校舍建筑面積為40.2萬平方米,實驗室50多個,儀器設備9800余臺(套),總價值3805萬元。圖書館是中國學術期刊二級檢索站,已實現計算機聯網,藏書133.6萬冊。
從總體上講,兩院合并后,學校形成了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相結合、教師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相銜接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開放式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和以普通高教為主體、成人高教與留學生教育為兩翼的辦學格局。
四、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展辦學功能,為師大的發展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九五”以來,幾所學校的并入和劃歸管理,促進了我校事業的快速發展。
原遼寧省藝術幼兒師范學校始建于1956年,是全國幼教系統中的名校。1996年并入我校后,與原有師資力量融合組建了音樂系、美術系、學前與初等教育系,設置了6個相關本科專業和1個碩士點。從中專到本科、到碩士研究生教育,在并入后的幾年中得到快速發展。
原遼寧省糧食學校創建于1954 年,是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2000年并入我校后,組建成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根據政策調整轉制分流,以學科主體為基礎組建了全國第一所以“糧食”冠名的二級學院——糧食學院,其他干部教師專業對口融合到相關學院,促進了學校事業進一步發展。
原遼寧省藝術學校始建于1959年,是我國創建較早的中等藝術學校,也是我省唯一的一所國家級重點藝術中專。2002年4月并入我校后分別組建了戲劇藝術學院和附屬藝術學校。實現了中等藝術教育向高等藝術教育的歷史性跨越,填補了我省戲曲沒有高等教育的空白。
沈陽市紡織輕工工業學校始建于1949年,是沈陽市教委直屬國家級重點普通中等專業學校。2005年由沈陽師范大學托管。托管后,實現了學校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化組合,提高了辦學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